大健康社群助力国民健康素养提升 返回 企业背景报告 列表>
安利公司
摘要
健康素养指个体获取、理解并运用健康信息与服务的能力。中国健康素养监测主要包括知识、行为与技能三方面,并细化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等六类问题。全球经验表明,健康素养不足会影响个体健康状况、增加医疗成本,甚至阻碍公共卫生政策执行。美国、新加坡、芬兰等国通过社群教育、简明语言政策及跨部门合作显著提升健康素养,如芬兰北卡累利阿模式通过社区干预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5%。在中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健康素养列为关键指标,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31.87%,较2012年增长23.07个百分点,但城乡差异显著、老年及低教育群体素养薄弱、虚假信息泛滥等问题仍存,慢性病负担也凸显不断提升健康素养的紧迫性。
为探索提升健康素养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措施,本研究基于3970名健康社群参与者数据,采用国家标准化问卷评估健康素养水平(总分≥80%判定达标)。评估涵盖知识、行为、技能三方面及六类健康问题,分析社群参与频率、类型与健康素养的关系,并通过回归模型控制年龄、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受访者健康素养达标率58.16%,其中健康生活方式(54.21%)与慢性病防治(31.71%)为薄弱环节,安全与急救素养最高(84.89%)。老年(47.56%)、低学历、农民(27.45%)及慢性病患者素养较低,高学历(硕士及以上82.26%)及医务人员(83.09%)健康素养较高。健康社群参与频率与健康素养明显正相关:每周3-5次参与者达标率(61.31%)显著高于未参与者(47.03%)。体重管理与运动类社群对健康行为促进显著,而健康科普类社群对知识素养提升效果更好。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等因素后,参加健康社群活动仍然是影响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每周参与3-5次或更多的受访者的具有健康素养水平的比例是从不参加的1.516倍。考虑到其他因素难以改变,健康社群活动参与是重要的干预手段。
借鉴国际经验和本次研究结果,建议一是构建多层次健康社群网络,整合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景,设立慢性病管理、运动打卡等线下社群,结合数字平台扩大覆盖,通过积分制或“健康达人”评选增强参与动力。二是聚焦薄弱领域,强化健康行为与技能培养,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借鉴芬兰模式促进行为改变,提升健康信息素养,建立权威平台辟谣并优化信息传播。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与数字化赋能,联合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及企业开发统一信息平台,降低健康知识理解门槛,确保权威信息触达多元群体。
点击查看:大健康社群助力国民健康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