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English   |   注册     
时间:2023年3月25-27日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返回 论坛动态 列表>

CDF Dialogue | 方晋对话赫克曼:要确保孩子知道自己被爱着、被保护着

CDF对话(CDF Dialogue)围绕全球政经局势、商业价值观、国际合作、人类发展等话题,秉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旨在推进中国与世界理性、平等的沟通交流。


本期对话嘉宾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ackman)教授因为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路径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最近二十年,人们更频繁提到的“赫克曼曲线”是他关于早期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赫克曼教授认为,儿童生命早期对其今后人生至关重要,在生命前1000天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显著高于青少年时期,越早投资,回报越高。


赫克曼教授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是什么原因促使赫克曼教授将研究关注点转向儿童早期发展?赫克曼教授在中国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慧育中国”等项目长期合作,他对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教育平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应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本期节目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方晋将围绕儿童早期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市场等话题,与赫克曼教授展开对话。


点击观看方晋对话詹姆斯·赫克曼视频



儿童早期发展塑造未来

“ 生命在早期阶段为大脑设定了一个发展轨迹,要么大脑变得高效、不断学习,要么可能无法开拓思维、缺乏好奇心。”

方晋:赫克曼教授,您在个人和家庭行为分析方法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那之后,您对人力资本和技能培养,尤其是对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也获得许多成果。我很好奇,是什么触发了您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兴趣?


赫克曼: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林登·约翰逊总统(Lyndon Johnson)向贫困宣战的最大希望之一,就是旨在帮助弱势儿童的“职业培训计划”,项目从少年阶段开始干预,帮助积累人力资本,希望缩小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


我做了大量有关就业培训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干预的成效并不显著,这使我开始进一步思考,缓解群体间的贫富差距和技能差距是否是可能的。


于是,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研究关于提高就业技能的案例和项目,包括《钟形曲线》(The Bell Curve)的作者赫恩斯坦(Herrnstein)此前在委内瑞拉所做的一些研究。我发现,提升这些技能是有可能的,只要干预得足够早。


在芝加哥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Erikson Institute)的一次讲座上,一位神经外科医生谈及神经的可塑性,即大脑是可以不断开发的,而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大脑开发。这对我很有启发,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赫滕洛彻(Huttenlocher)在《神经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中也论证了这一结论——即便是接近生命尽头的人,神经元依然在发育着,他们的大脑也能够不断学习。


我将人力资本与经济学联系起来,与佩里项目、ABC项目合作,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广泛的数据分析。


我对0-3岁的家访项目很感兴趣,当时没有那么多人研究它。我认为我可以在技术性研究工作上作出贡献,于是就开启了一项延续至今的事业。


方晋:基于您的研究,为什么儿童早期发展如此重要?


赫克曼:儿童早期很重要,是因为大多数学习行为都发生在人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


大脑在这一阶段发育了大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发育程度取决于孩子是否能积极地运用它们,否则它们就会被削弱。因此,生命的早期阶段有一项特殊能力,它为大脑设定了一个发展轨迹,要么使大脑变得高效、不断学习,要么可能无法开拓思维、缺乏好奇心。


在9-11岁之后,人的认知能力就很难再被改变了,社交、情感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在20多岁之前是可塑的。


纽约一家基金会的负责人威廉·鲍温(William Bowen),曾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他提出,应该把帮扶弱势群体儿童的奖学金花在孩子3岁时,而不是18岁时。


“慧育中国”:亲子互动与成本效益是关键

“ 家访项目具有低成本和适应性,可以帮助看护人与孩子进行建设性的、支持性的亲子互动,给予他们情感依恋。”


方晋:赫克曼教授,您一直强调,研究的目的是为儿童早期发展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我们的合作,您认为“慧育中国”在哪些关键方面使其具有可行性,您对“慧育中国”的主要评估结果是什么?


赫克曼: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探索新事物,当然他可能会失败,但失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对于幼儿而言,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情感依恋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着和被保护着的,父母在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慧育中国” 通过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建设性、支持性的亲子互动,给予孩子依恋感。父母或看护人与孩子一对一互动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因素,“慧育中国”正是在为此赋能。


 赫克曼教授在贵州毕节调研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慧育中国”项目促进了孩子的认知、非认知和其他各种技能——包括语言、美术和运动技能的增长。


此外,“慧育中国”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聚焦于家访项目,这意味着降低了成本并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该项目的家访人员不需要是博士或者大学生,但他们接受来自博士或者大学毕业生的培训,尤其是他们与受访者的家庭状况相仿,这有助于减少实践中的社会障碍,使项目更容易被当地家庭接受。


儿童非认知技能依靠依恋关系提升

“ 亲子互动和鼓励孩子,是提升儿童非认知技能的根本性做法,而非依赖于某一种既定课程。”

方晋:如今一些家长在育儿时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培养。您认为哪些公共政策是以发展这些技能,特别是非认知技能为目标的?您认为是否应该调整政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赫克曼有一个谬论支配了人类发展领域的很多工作,即若想发展一项特定技能,就必须要创造一个项目来教授这项技能。


早前,人们往往只考虑智商这一个指标,这引发了美国和全世界关于培养技能的讨论。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心理学家亚瑟·詹森(Arthur Jensen)对美国“开端计划”进行了评估,认为该计划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智商。詹森也影响了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钟形曲线》的另一位作者),认为智商是由基因先天性决定的,无法改变。他们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像自觉性、专注力、创新行为、工作记忆,这些并不是严格通过智商测试来衡量的东西,是人的生命中极其重要的技能。这些技能的提升并不是靠某一种课程来实现的,而是靠依恋关系来提升的。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互动和鼓励孩子的做法,是提升儿童技能的根本性做法。


有关儿童学习,最重要的研究发现之一是“模仿”,而家长是模仿的最重要因素,孩子会模仿家长,家长的个人行为本身就是强有力的一堂课。

在现阶段,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能够促进家庭养育方式的进步,为孩子提供依恋感、塑造榜样,这种爱和互动的影响是非常强有力的。


人工智能不具备创造力

“ 人类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够跳出思维定式,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思考。”


方晋: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的发展,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在您看来,未来的劳动力应该掌握和发展什么样的技能?这是否意味着儿童早期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赫克曼:我认为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和之前谈到的那些非认知技能,这些品质与人们敢于冒险和试验的能力有关,这是聊天机器人所不具备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太大的恐惧,但我们也知道,那些基本上只依靠体力劳动为生的普通劳动者将会被机器人取代。因此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应当是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重视高层次的思考,以及使我们被称之为“人”的人类活动。


“程式化活动”的概念正在被淡化,而“创造性活动”的概念流行起来。我认为人工智能还远远不具备创造力。



人工智能非常擅长某些程式化的活动,任何需要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进行记忆搜索的事情,它都可能做到。但是它无法创造出全新的东西,它只能够组装已知的知识。


人类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够跳出思维定式,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思考,创造力能使我们在很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回想一下,30年前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一只亚马逊的股票?


那个叫贝佐斯的人说:我想建立一家这样的专卖店。30年前的你会认为他所要做的一切听起来太奇怪了。


但这是企业家的本能,是一种能力,一种对未知下注的意愿,甚至是一种“这件事会成功”的感觉,人工智能远远不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