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English   |   注册     
时间:2023年3月25-27日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第四单元: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于2023年3月25-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27日上午大会第四单元讨论的题目是“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本节讨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道达尔能源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潘彦磊,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主席欧阳伯权。


赵英民表示,绿色低碳转型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和潮流,它既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机的共同选择,更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英民介绍,过去的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过去十年,我国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重点城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57%。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建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淘汰3亿吨左右,地条钢实现全面出清。2017年至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7.9%。其中,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4%,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3.8个百分点。


三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总量。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经成为电力新增装机的绝对主力。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少排22.6亿吨二氧化碳,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至2022年的56.2%。


四是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建成并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2年年底,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成交额104.75亿元。绿色金融稳步发展,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有序开展。自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已发放3000多亿再贷款,支持商业银行发放5100多亿贷款。


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2022年,中国在超额完成国土绿化1亿亩既定目标基础上,又宣布未来10年内植树700亿棵。过去1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也就是碳汇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赵英民强调,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与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再控制碳排放不同,中国目前既要减污,又要控碳,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实现后发优势的重大机遇。


赵英民表示,下一步将遵循减污和降碳内在联系与客观规律,坚持先立后破,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以政策协同、机制创新为手段,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协同增效。聚焦重点领域,强化源头治理。注重创新引领,鼓励先行先试。扎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建立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供给体系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是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流程绿色发展。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新能源车发展。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


三是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大力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鼓励绿色低碳土壤修复。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强“无废城市”建设。


四是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等探索减污降碳有效模式,助力实现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目标。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加强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推动重点行业打造减污降碳标杆企业。


五是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推动大数据、数字化、信息化等绿色赋能。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碳计量等规则制定。


潘彦磊在发言中表示,非常赞赏中国政府在脱碳方面作出的努力,能源安全是国际社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建立全球的新能源体系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他谈到,世界正面临多重长期挑战,既有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挑战,还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对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而言,一项重要工作是满足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因此,道达尔能源提出能源“三重使命”战略,即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可负担的能源、实现能源转型。此外,他们还采取了“双重投资”策略,其中两项基本原则是推动化石能源低碳化和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温拓思在发言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积极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需要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响应绿色融资需求,需要进一步增加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同时通过政府投入来引导和撬动私营部门在这一领域增加投资。在此过程中,金融部门将发挥重要作用。


他表示,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对于绿色融资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意义重大。他还谈到,欧洲的碳交易市场已经产生实际效应,降低了欧洲的碳排放。除了公共的碳交易市场,欧洲还有自愿减排市场,对公共碳交易市场形成补充。自愿减排市场现在规模较小,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公共碳交易市场与私营碳交易市场趋同发展,投资真正的绿色项目,实现实质性的碳减排。


欧阳伯权在发言中说,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也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其中一项就是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他提到,从历史经验看,在人口密集区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减少碳排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低碳高效的公共交通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重要一环。过去五年,中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万公里,其建设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是前所未有的,对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欧阳伯权谈到,轨道交通建设的核心理念包括:通过全生命周期设计和防范风险,采用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采用“轨道+商业”的模式使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采用“轨道+社区”的模式将轨道交通的外部效应内在化,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中国发展出版社 撰稿:杜悦英  李卓;审稿:杨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