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2021年3月20-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3月21日晚21:20,大会第四单元正式开始。第四单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主持,演讲嘉宾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发言嘉宾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道达尔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潘彦磊,安联保险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博世集团董事长沃尔克马尔·邓纳尔,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米其林集团首席执行官孟立国,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
黄润秋指出,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1.7亿吨和10亿吨,关停水泥产能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2015年下降了7.2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了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截止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了约48.4%,提前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他强调,我们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7%,比2015年上升5.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2015的66%提高到2020年的83.4%(目标70%)。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初步划定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达1.18万处,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的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应对全球气球变化的大国担当。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对照新目标、新愿景、新要求,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当前中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仅有30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
他表示,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五是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他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希望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的积极成果,筹备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希望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化进程,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稳定的全球产业链,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绿色产品装备研发与应用,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担当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巴黎协定》全面而有效的持续实施,共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金立群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作为金融部门的领袖企业,需要去推进绿色复苏。政治意愿对于实现这样的目标非常重要,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样非常具体化的承诺,可以激励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来推进自己的高雄心水平的气候目标。他认为,中国的净零碳排放承诺,对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部门都有影响,中国的能源部门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改革,适应新的能源结构,这将涉及到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每个人都需尽己之力参与到节能行动过程中。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中国已经开始将政策化为行动,制定了非常具有活力的路线图,为实现低碳化的目标制定了更为宏伟的目标。
他强调,在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多边机制非常关键。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和20国集团是这个机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需要通过金融稳定委员会和金融业绿色发展框架有效的发挥作用,这两个平台在政策的讨论和政策的审议方面越来越相互关联和促进。作为这些多边机制中的成员,中国也有望对这些平台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做出表率。
他提出,亚投行最近的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将气候方面的融资增加到银行核定投资的一半左右,随时做好准备支持中国和其他所有成员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潘彦磊表示,疫情并没有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脚步,也凸显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强。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来完全满足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降低碳排放的关系的平衡,能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产业,对于能源的需求还会持续的增长,人口经济的增长会带来更多的能源需求,技术虽然有所完善,但在2050年一次性的能源需求还会增加25%。
“十四五”给道达尔集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加大在风能和太阳能方面的部署。中国在可再生资源方面处于引领性位置,还可以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资源的部署,这有助于通过更高的储能能力支持可再生资源的并网,实现更绿色的转型。道达尔非常致力于成为中国能源转型长期坚实的合作伙伴。
奥利弗·贝特认为,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有非常明确的承诺,同时这种转型的速度比其他国家更快,政府对气候应对的一个明确的表率以及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让人非常敬佩。
他提出,金融部门想要更清楚的了解中国如何制定能源政策,同时需要投资者进行评估,使得企业能够做出具体的可预见的可靠的行动,企业还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还需要引入一些强制性的气候报告。金融机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际的金融机构,能够帮助中国支持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沃尔克马尔·邓纳尔提出,博世集团希望在所有的产业链上实现碳中和。包括进一步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扩大绿色能源供应,以及采购更多的绿色电力来最后抵消不可避免的碳排放等。
他强调,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大,但世界绝对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在进一步降低能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包括鼓励企业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博世愿意提供专业的支持,让全球工业企业进一步实现碳中和。
温拓思指出,根据预测,中国需要每年投资约4万亿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就意味着私营部门需要进一步参与。渣打集团去年发布的基于2030年报告也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5个增长最快的市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10万亿美元的私营部门投资机会,其中中国投资的机会最大。根据去年对全球300多家投资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53%的投资公司将中国列为投资SDG相关项目最优先的市场之一。高达90%的高净值投资者对可持续投资感兴趣,42%的投资者考虑将未来三年内将15%的资金投资于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渣打银行凭借覆盖亚洲、非洲和中东的网络和强大的专业能力在中国境外和“一带一路”沿线支持绿色转型方面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未来也希望坚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孟立国表示,全球已经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所有科学证据都表明必须采取重大行动确保可持续的未来。要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必须共同行动去集思广益,全球化并不尽善尽美,但是所有的国家都是相互依存的,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以引领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在清洁转型方面的引领作用会越来越强;二是跨国公司也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人才、强大的资本、研发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应致力于共同努力打造绿色的世界。
石道成表示,中国致力于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样的承诺可以让跨国企业做好前瞻性部署,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制定的标准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效仿中国的雄心壮志,帮助我们保护地球,保护共同的家园。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撰稿:朱美丽;校对:都 静)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刘 阳 64255855-8031 liuyang@cdrf.org.cn
郭丝露 64255855-8014 guosl@cdrf.org.cn
施婉菁 64255855-8090 shiwj@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