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十四五”时期的宏观政策取向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1年会,于 2021年3月20-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3月21日晚19:30,大会正式开幕。
本单元讨论的题目是“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部长级)王安顺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世界银行运营常务副行长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阿美总裁、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祈耀年,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博乐仁,富达国际首席执行官黎诚恩。
何立峰主任围绕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宏观政策成效和“十四五”时期的宏观政策取向进行了发言。
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如期完成,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组成项目全部落地见效。
回顾“十三五”时期,他从中国自身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两方面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十三五”时期都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同时,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始终支持和维护经济全球化,与各国深化务实合作,开拓了互利共盈新局面。
对于当今世界与中国的局势,他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世界经济形势复杂而严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很突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比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着短板,国内疫情防控仍然还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但同时,中国的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劲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他指出,已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清晰地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同时聚焦“十四五”阶段性的任务,兼顾了国家大事与关键小事,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五个方面设置了20个主要指标,提出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体现了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
他强调,要准确理解牢牢把握“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内涵要求,认真履职尽责,不断提高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具体来说:
第一,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步将着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应和增长潜力,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搞好跨周期的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的调节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今年宏观政策将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但是不搞急转弯,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用好改革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的基本盘。同时,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紧扣改善民生拓展的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加大投资补短板的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的建设,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持续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提高国际双向投资的水平,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和合作能力。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他指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下一步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和数字化的转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的体系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的基本稳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要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发展。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经济,要大力推动数字化发展,加强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的建设水平,建设数字中国。
第三,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他指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化改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将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加大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的力度。要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法平等地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以公正的监管促进优胜劣汰。
第四,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
他指出,农业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短板,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下一步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健全。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农村经济业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瘦身健体”,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的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我们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支持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的相对平衡。
第五,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他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社会和谐之本。下一步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致力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要多措并举,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的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的格局。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制定和实施2030年之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我们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第六,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
他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下一步将强化经济安全风险的预警防控机制和防控能力的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安全可控,要着力维护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我们要着力维护能源资源安全,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的能力。我们要着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我们要着力维护金融安全,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的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七,要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他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下一步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依托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盈。要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进出口的稳定发展,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准入之后的国民待遇,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发展丝绸之路电商,深化国际产能的合作,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体制,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最后,他表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未来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也非常愿意和国际国内各界朋友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阿克塞尔·冯·托森伯格指出,“十四五”规划对中国发展具有前景意义,对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是否有能力克服新冠疫情,走上更新、更绿色、更可持续的道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复苏的火车头。在宏观经济方面,中国在财政方面的刺激不应过早撤出,同时应继续以内需和消费拉动转型,减少外部失衡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的应对和合作方面,他指出,这是中国将自己定位为绿色创新领导者的重大机遇。国际社会期待中国能够加快能源转型,提高国家的贡献水平。他认为,应以结构性改革推动更快进展,如将排放交易制度从电力部门推广到其他部门,并在国家、省和产业层面引入硬性的排放上限等。同时他提到,在推动能源转型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一是,确保将公众对于气候行动成本的关切转化为公众支持。二是,将经济刺激、加速更换老旧和污染性资产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更好应对转型中的金融风险。
阿敏·纳瑟尔指出,可持续能源对国家社会更迅速、更平稳的能源转型至关重要,需要制定切实可行、脚踏实地的规划与重点目标,特别是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攻克新能源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挑战方面。他认为,在这段过渡时期,发展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需要双管齐下。最后,他表示阿美将积极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祈耀年指出,“十四五”规划制定了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路径。汇丰希望能够继续将国际的资本与中国的市场联系起来,服务好中国的公司和中国的项目。同时,他对于中国如何通过改革进一步吸引国际投资表示关切。
博乐仁指出,“十四五”规划聚焦创新发展,将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他认为,“十四五”规划中双循环的战略和开放改革的政策将推动创新技术的发展,从而加速支柱产业转型,有助于解决气候变化、城镇化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他特别指出,数字化技术是支柱产业转型的技术基础,将有助于降低能耗、提高生产力与效率。同时,他认为加强国际合作,发挥政府、私营部门和国际组织等的专长对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和转型十分重要。
黎诚恩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新时期促进中国经济长期长效的增长的动力,而这其中,气候、碳排放与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十四五”期间需要创造利于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富达国际相信“十四五”规划可以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促进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撰稿:于孟轲;校对:邱月)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刘 阳 64255855-8031 liuyang@cdrf.org.cn
郭丝露 64255855-8014 guosl@cdrf.org.cn
施婉菁 64255855-8090 shiwj@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