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会场四: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二)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2021年3月20-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其中3月20日经济峰会,第六单元会场四讨论的题目是“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二)”。本节讨论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先生,百威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薄睿拓先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波士顿咨询首席执行官李瑞麒先生,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先生。
舒印彪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我国的新能源实现了快速发展,二是大力实施电能替代,三是特高压有力支撑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四是煤电实现清洁高效利用。他强调,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实施再电气化,就是在能源生产侧实现“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现“电能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面向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他认为应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广泛互联,要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二是智能互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灵活柔性,增强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四是要确保安全可控,以实现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系统故障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清洁低碳发展已成为趋势,中国华能愿与各方一道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商业模式和融资方式,完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积极贡献。
薄睿拓表示,2020年是极富挑战的一年,没有什么危机比气候变化更迫在眉睫了。中国正在加速创新合作,其对气候行动的承诺使跨国公司能够有信心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指出,百威有3家中国的啤酒厂已经实现了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生产。此外,百威和一家上海初创公司的合作。该公司专注于重复利用电动汽车中的退役电池来存储能量。2018年年底,百威促成了其与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合作,在百威佛山啤酒厂建立了一个20兆瓦容量的电站。
李政表示尽管疫情肆虐,但也应谨记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更长期更深层次的危机,人类未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并非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的战略,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资源节约型现代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即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坚定的发展方向和艰巨的任务,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面临的减碳压力更为巨大,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能源系统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部署新的技术创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它们的辩证关系是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因此“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期和窗口期,需要所有人有迎难而上的精神,积极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李瑞麒表示,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中国政府需要继续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投资,加快行业转型。企业,特别是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应该抓住机遇通过推动中国能源够转型和供应链脱碳,实现真正的变革。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长期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改变采购策略,依据循环经济原则设计产品和服务,寻找更广泛的绿色合作伙伴等策略建立绿色供应链。
他进一步指出,推动供应链脱碳对终端消费者价格的影响比想象的小得多。以汽车行业为例,在汽车价值链中,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可通过供应链实现高达60%的减排。对下游汽车制造商而言,虽然采用绿色钢材将提高成本,但绿色钢材和其他绿色原料在终端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总成本中,仅占不到2%的涨幅。
他强调,对中国来说,当下是引领世界加速全球减排行动的最好时机。应重视商业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但单靠商业是做不到的。各国政府和投资者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共同向前迈进。
张磊指出全球正处于高碳向低碳向零碳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方向上,市场化的PE/VC机构是大有可为的,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追求环境公平的同时选择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同行者,一起通过持续创新,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
他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带来多重的效应。碳中和会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会实现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和创新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提高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的各项效益。对企业来说,低碳转型是打破发展惯性、应对环境变化挑战以及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因此推动碳中和,对企业应对产业变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撰稿:朱美丽;校对:范振婷)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刘 阳 64255855-8031 liuyang@cdrf.org.cn
郭丝露 64255855-8014 guosl@cdrf.org.cn
施婉菁 64255855-8090 shiwj@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