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我曾经历过多次危机,但目前的情况是最复杂的
朱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
在担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之前,朱民曾担任中国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副总裁。
朱民了解中国,也能对国际宏观局势做出判断,无论在经济金融理论还是实践与管理上,均有丰富经验。
在他看来,近期全球股市的震荡并不来自于恐慌,而是市场的理性判断。未来金融市场还将继续调整,而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经济已于上周触底反弹。疫情冲击下,消费与出口增速放缓,中国若要在2020年达到5.5%的增速,将主要依靠最终资本形成。
朱民坦言,自己曾经历过多场经济、金融危机,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的:
疫情还在指数级上升,经济进入衰退已基本成为定局,金融动荡仍未结束,油价下跌和地缘政治交织,民粹主义当道。
以下是我们整理朱民分享中的部分内容。
全球疫情形势将如何演化?
疫情还未达到峰值
全球疫情暴发正在到来
总的来说,疫情正向全球大流行病发展,疫情峰值还没有到来。
目前中国确诊患者数的增长曲线开始进入平缓期,确诊人数停留在8万多的峰值。但是全球还处于典型的疫情上升期,新增的感染人数呈指数级增长,平均死亡率达3.3%。
通常情况下,疫情发生时,政府通过隔离、医疗等政策措施把疫情发展的曲线拉平,把尾巴拉长,避免疫情峰值过高导致医疗资源崩溃。但潜在影响在于,经济复苏的压力会比较大。
此次全球范围内疫情暴发会不会引发医疗资源崩溃?
我认为,这里有三个不确定性的来源:美国、英国和瑞典。
美国已报的案例远远低于实际,未来美国疫情如何发展需要关注。英国和瑞典如果采用群体免疫的政策,可能将会有几十万上百万人感染,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
中国发动空前的力量对抗疫情,很不容易。但境外的很多国家政府措施严重滞后,没有具体措施,居民重视度不够。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欧洲老龄化程度高、死亡率高,医疗资源高负荷运转。意大利境内累计确诊已达2万多例,北部地区已达每万人6.6人的感染率,医疗资源基本处在崩溃边缘。
这一切都预示着全球疫情暴发正在到来。
中国经济形势
已经开始触底反弹
最依赖于新基础设施投资,最大挑战在出口
中国经济已于上周触底,本周开始出现反弹。
我们估算,疫情对1-2月消费造成的损失达到1.38万亿人民币,占中国全年GDP的1.2%。
对2020年中国GDP增长分解可知,由于净出口对增长的预期贡献将小于0.1,因此如果中国GDP增长目标为5.5%的话,最终消费要贡献3.0%,最终资本形成贡献2.4%。
疫情冲击后,消费恢复增长是很难的。非典后,中国的投资、基建、房产等领域均有10%的快速增长,而当年消费只有7.35%的增长。受疫情影响,出口增长空间有限。因此,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最终资本形成的贡献。
过去两个月里,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的促进政策。
经不完全统计,已审批通过了近6万亿的投资项目,其中特高压、城际高铁、5G、新能源等等“新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增长拉动点。
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2月中国投资规模之大、审批速度之快是近五年来罕见的,这些投资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技术更新的目的。
此外,中国政府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刺激消费。
供给侧方面,政府发布一系列政策推动消费升级换代、智能消费等措施,增加居民需要的高质量消费的供给。各地方政府在需求端也及时出台了旅游、惠民、买车等补贴政策支持。
目前,中国经济反弹最大挑战在出口领域,全球疫情继续呈指数级发展,德国开始关闭边境,估计更多国家会采取“封城”“锁国”政策。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严重下跌,进入负增长区间。
中国现在很多地区复工率很高,长三角、珠三角已经超过90%。但总体产能运营水平不高,因为外向型企业缺少海外订单。
我认为,未来中国仍需要根据全球防疫新情况和贸易形势对宏观刺激经济政策进行不断调整。
世界经济局势
宏观政策空间缩小
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是大概率事件
我个人认为,2020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以意大利为案例,我们计算2月份至5月份的对消费的冲击是580亿欧元,占意大利2.5%GDP。这只是静态的分析。
面对衰退,我们需要一系列政策进行调控。
比如,需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保证资金流动到位,需要财政政策支持企业运营、居民消费、工人就业和培训,需要结构改革来提高效率,特别是还需要全球经济金融政策合作。
但现在来看,很多国家宏观政策的空间很小,没有空间来支持经济反弹。
首先是利率空间小,美联储把利率降到零,弹药全部用完;第二财政空间小,以2007年为基准,目前发达国家债务目前已经增长了50%,新兴经济国家债务增长了30%,发展中国家也增长了超过20%。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20年里,全球经济处于中速增长阶段。2008年到2019年这期间,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低于危机前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
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今年经济增速受疫情影响会进一步下滑。
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在2008年发生12.3%的巨大下跌之后维持低位,去年只有0.9%的增长。现在看来今年贸易增长将转负,而且幅度很大。
金融市场调整
金融市场调整尚未完成
企业债务和主权债务是风险点
近期美国和全球的金融市场大幅的下跌,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大家会问:今年股市还会继续跌吗?
我们把2020年1月1日作为基数来看今年的股市变化。可以发现,中国的三大股市,创业板、中小板,基本上还在2020年的基准之上。
但美国的股市这一年已经跌了20%-30%,欧洲的股市跌了40%左右,所以整体看跌幅还是非常大的。
在我看来,今年全球股市的三次巨幅下跌均属于市场内理性调整,而非受市场外信息影响所导致的恐慌抛售。
股市第一次下跌受中国和亚洲疫情影响,属于局部地区问题,波动较小;第二次下跌由能源市场价格引起;第三次下跌源自全球疫情迅速发展,使市场对于全球经济调整的预期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股市下跌后,风险溢价高,说明反弹空间大。
关于第三次下跌风险溢价的成分有多少,大家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这次的风险溢价很低,真实反映了市场对于局部疫情影响,以及能源价格大幅下跌和疫情全世界蔓延下公司盈利能力和不确定性的预期。
我认为,随着疫情发展,股市还会调整。
图片来源:CNBC
那么,股市大幅度波动,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目前我们金融体系的薄弱点在哪里。
我们对比了2008年经济危机时的金融风险水平和2019年的状况。我们发现,银行和家庭的风险现在已经很小。
但是,非金融机构和主权债务的风险现在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的水平。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达到2008年的水平。
所以目前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债务风险和主权债务风险上。
这两个点会不会被突破,这就是判断是否会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指标。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债务大概在80万亿美元,现在已翻了一番增长到150万亿美元,其中主权债务显著上升。一般而言,主权债务利率低,但在市场紧张的时候利率波动会很大,这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衡量公司财务可以用ICR指标(Interest Coverage Ratio,利息保障比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公司净收入是否可以覆盖财务成本。如果ICR值小于1,公司一般就会破产,通常ICR值大于3才是健康水平。
世界上已经有15%左右的公司ICR值小于1,表明这些公司财务状况很脆弱。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债券利率波动,企业就会承担很高的风险。
我的结论
世界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以上是我用20分钟的时间,针对我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观察给大家做了一个报告。结论是什么?
我的结论是:今天,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
疫情还在指数级上升,经济进入衰退已基本成为定局,金融动荡仍未结束,油价下跌和地缘政治交织。
油价下跌后,会发生两件事:第一,全球财富再分配,原油出口国会有财政困难,原油进口国会有额外收益;第二,能源公司再洗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油价下跌和反弹的时间和空间。
我认为,低油价可能会维持很长时间,带来的全球震荡不可低估。
另外,目前世界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民粹主义上升。民粹主义指数已经达到了二战前的高度,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水平,可能对全球合作构成很大挑战。
疫情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疫情的解决一定需要全球合作。民粹主义所带来的政治不确定性和全球合作的挑战,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
Q&A
提问:在对抗疫情的全球协调中,中国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民:中国已经在支援其他国家了,我们对伊朗、对巴基斯坦、对意大利都已经进行了援助。但要看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1万美金左右。中国能独立的支持的资源相对有限,抗击疫情需要全球合作。
现阶段,世界最需要且中国能提供的,就是中国的防疫经验和模式。中国经验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但大家可以参照,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
中国医疗队支援意大利 来源:新华网
第二,中国医疗研究能力还是很强的,可以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进行病毒分析和有效药物和疫苗的研究。
第三,可以用中国的科技力量和线上平台与世界合作,帮助大家跟踪和定位患者。这对疫情控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提问:疫情冲击下,中美经贸摩擦是否会重新加剧?
朱民:现在世界面临的一个不确定性就是民粹主义,这给国际的合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疫情中,我们是合作,还是博弈,甚至是出现对抗?我认为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当然,要看疫情发展的严重的程度和其他突发因素。
提问: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会不会受全球经济拖累再次进入困境?还是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后一枝独秀?
朱民:中国经济是一个高度和世界经济关联的经济。比如说产业链,中国从国外进口零部件,整体加工后再从中国出口到下游。
疫情使全球经济衰退,总需求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低估。
中国前一阶段拉动投资、消费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现在看来,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拉动产业链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