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十四五”规划框架与2035年远景目标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0年会,于 2020年11月11-1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11月11日晚19:30,大会正式开幕。
本单元讨论的题目是“十四五”规划框架与2035年远景目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部长级)王安顺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长级)唐登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世界银行运营常务副行长阿克塞尔·托森伯格,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艾哈迈德·赛义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副秘书长河野正道,阿美总裁、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
唐登杰指出,“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体现在:一是经济规模不断增长。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五年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得到蓬勃发展。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六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已向纵深推进,我国产权保护更加有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不断提高,价格市场化程度超过97%。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及时作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我国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总的来看,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他进一步指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提出了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二是改革开放将迈出新步伐。“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公园,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防御自然灾害、增强发展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明确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与时俱进,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他最后强调,当前,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谋发展、保民生的共同任务,需要同舟共济、协同努力。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新的更大机遇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韩长赋指出,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在保供给上及时打通农产品生产供应的堵点,加强点对点产销对接。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供给量足价稳。在稳生产上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北方夏伏旱、东北连续台风以及病虫影响,全力以赴抗灾夺丰收,今年中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他强调“十三五”以来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产量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70公斤左右,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安全标准线。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中国的粮食和农业丰收根本在于中国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进一步指出,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干好三件大事:
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摘帽地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脱贫群众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同时,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让亿万农民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业综合市场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持续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着力推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总的目标就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在“四化”同步中不掉队。
第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亿万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他进一步强调,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关联,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需要我们更好携手合作。中国农业是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等多双边合作,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阿克塞尔·托森伯格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创伤。根据世界银行今年6月份的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5.2%。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对最贫穷的地区、最贫穷的人口打击最大,世界银行估计到2021年有多达1.5亿人重新陷入极端贫困。
他指出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办法只能来自于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发展阶段是加快经济增长从投资到消费转换的机遇期。加强国内消费是一个关键的目标,但到目前为止进展还是有限的。此外,城乡之间在卫生和教育服务质量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解决这些不平等问题可能会减少对预防性储蓄的需求,从而促进消费,这也会对增长有利。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可能是由知识而非资本驱动。因此,提升教育和保障水平比选择道路或者路线更加重要。
第二,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和开放。驱动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思想的竞争、资源的快速重新分配,以推动新企业不断成长,老企业和低效率的企业能够顺利的退出。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去年联合发布的《创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报告中指出,“十四五”规划应进一步让市场在资本、劳动者和土地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国有企业应该在竞争中性的原则下,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经营,要进一步开放户口制度与土地市场改革,这可以创造出新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在中国的大都市圈。
第三,关于绿色增长。习主席承诺中国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令人敬佩和称赞的承诺。从改变电力调度系统,让低成本可再生资源有效地与煤电竞争或者火电竞争,到推出排放交易系统,中国会有很多改革机会。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发展需要走出国门。
艾哈麦德·赛义德提出,亚行高度赞扬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中国正在将未来发展的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努力确定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有助于修复而不是加剧环境挑战的模式。他提出了对于中国“十四五”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领域的建议:
第一,加强地方政府体制机制改革。随着中国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型,政府被越来越多的要求承担更多的公共投资和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以及支持环保和气候等方面的倡议。但当前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分,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相对比较狭窄,没有独立征税或发债的权力,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权,同时提高透明度治理才能在未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绿色发展的行动。没有中国参与就没有办法实现全球的碳中和,但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在很多领域采取行动,比如城镇化需要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可持续的交通、智慧建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农村地区需要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更具弹性的食品供应链和防灾管理方面的投入,还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必须成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一部分。
河野正道表示,根据经合组织最新的中期经济展望,今年全球GDP可能会下跌4.5%,许多经济体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产出水平。全球贸易在上半年也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超过15%。就业市场也比较低迷。现在全球需要强劲有韧性、绿色、包容的经济复苏,并且用这个复苏作为契机,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重建更美好的未来。
他认为,尽管中国是首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应对非常迅速,中国的经济也迅速恢复。根据经合组织最新的中期经济展望,在20国集团成员国中,预计只有中国能在本年实现约1.8%的正增长。他提出,中国正在为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去规划蓝图,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改革,以促进更强劲、更有韧性、更绿色、更包容的复苏。首先,复苏要有比较高的韧性,这需要适用竞争中立的原则,为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也需要有私营部门资金的撬动和外国投资的准入。其次,复苏必须是包容性的,因此经济修复的措施应该注重弱势群体的诉求,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支持受危机影响最严重者近期与长期的需要,通过扩大个人所得税的税基,以及提高税收制度的累进性,支持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支出,同时征收房地产税。再次,复苏必须是绿色的,财政的刺激和公共投资应该支持绿色复苏,促进气候应对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最后,复苏必须以强有力的多边主义作为支持,我们需要持续的对话、协调和支持性的多边体系去支持更开放的贸易和投资。
阿敏·纳瑟尔指出,中国在应对这次全球疫情时展现的国际领导力确实让人非常的钦佩,如果各国能够采取一些旗鼓相当的应对措施,像中国一样坚持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持续采取强有力的抗疫措施的话,我相信我们很快能够当面畅叙。
他提出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这提醒我们国际社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需要可靠、价格合理、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来促进经济繁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要建设这样的体系,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愿景和确定可行的路径,例如,中国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习主席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中国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等。他表示,阿美希望能把握住当前契机,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道,向中国提供更多、更低碳的能源。
汉斯-保罗·博客纳指出,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是朝着中国非常成功的经济发展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支点在于国内国际双循环。
他认为,所谓的双循环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也不意味着经济本身或者仅仅意味着中国国内的经济。他认为双循环意味着进一步开放、进一步推进市场改革,这也对全球企业界发出一个信号,也就是说,中国还会继续开放,也希望全球企业界在中国继续投资兴业,同时,这样的信号也发给中国的企业,告诉他们在世界其他地方继续做强做大,要通过出口,同时也包括投资,在北美、非洲、拉美等等各个地区投资兴业,来确保中国的企业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双循环也意味着在数字基础设施上要加大投资。
关于如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他建议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包括住房、医疗、养老等。对于在中国的企业来说,应该升级自己的能力,来确保企业有竞争力,同时强调创新。中国已经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方面领先了,应进一步使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促进各行业、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使得它们在各自的价值链上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
韩慕睿指出,中国过去这些年经济的成功证明了规划对于实现繁荣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去40多年的决策和改革,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这证明了长期规划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开放、互信、合作的重要性,包括在供应链上合作的重要性。
他提出,中国已经承诺要在2060年的时候实现碳中和,这样的承诺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信心。他认为,中国将为解决全球气候挑战作出重大的贡献。在全球朝着低碳目标发展的过程中,他期待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的“十四五”以及后续的工业经济环境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撰稿:朱美丽;校对:都 静 )
--背景信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自2000年举办首届论坛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已经连续举办20届。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坚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形成了专业化、高层次的鲜明特色,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刘 阳 64255855-8031 liuyang@cdrf.org.cn
郭丝露 64255855-8014 guosl@cdrf.org.cn
施婉菁 64255855-8090 shiwj@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