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会(IV)会场六:人口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于2019年3月23-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23日经济峰会,下午分组会(IV)会场六讨论的题目是“人口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本节讨论由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夏杰思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剑桥大学校长杜思齐,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总裁克里斯托夫•拜尔。
鲁昕介绍,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4亿人口中老年人口有2.49亿人,比0-15岁人口多出1000万人。一般理论认为老龄化社会没有红利可言,但她认为老龄化人口也可以有经济增长的动力,即长寿经济。中国可以发挥在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深化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从而通过制度红利获得人口红利。
鲁昕坦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很好地解决就业和城镇化问题的同时,也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双重矛盾,主要是由于不当的教育结构,反映在高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终身教育体系三个方面。与全球竞争力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远远落后。如果教育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就很难获得人才红利,很难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变为质量型人口红利。”
鲁昕表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是国家价值和企业价值增长的基础性措施。关键是要统筹好人力资本总量,优化人力资本投入结构,明确人力资本投入重点。还要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效率,并评估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保持人口红利的可持续增长,中国道路应当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实施更积极更有效的教育政策。
杜思齐从高校角度,探讨了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金融灾难、气候变化等导致了大量移民,全球社会、政治和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人力资本和人才方面的投资变得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最大可能利用人力资源来应对这些问题。高校除了要支持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学生培养方面,还要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未来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
伊恩•戈尔丁认为,过去35年来,全球人口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中国首当其冲。全球女性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女性数量远超老年男性。因为性别不平等及其他因素,处于工作年龄的人群数量减少。目前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工作的还比较少,因此可以再发掘老年的人力资源。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未来也能在一定程度弥补中国生育率下降、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郭盛认为,中国目前存在中老年人力资源荒废问题。中国劳动人口正出现断崖式的下滑,每年以2%左右的速度减少。尽管已经全面放开二孩,但2017年和2018年出生率仍在下降,中国劳动人口减少将是长期趋势。 另外,还有很多职业在中国需求非常强烈,但却缺乏相应的技能型人才。如果这些技能不被培训补充,人力资源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将会造成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郭盛认为,中老年人力资源可以被更好地利用。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其积累的职业经验可以被再利用。他建议,应当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技能红利。探索灵活就业模式,让劳动力的兴趣与职业、工作时间都更灵活。同时,还可以制定更好的移民政策,吸引海外人才来中国定居。
克里斯托夫•拜尔认为,中国与德国面临类似的人口挑战。针对老龄化趋势加剧,德国社会曾对要不要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广泛的讨论,但这一问题非常敏感,真正实施起来也非常难,德国仅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6岁。德国也尝试开发更加灵活的新工作模式,比如有些公司允许员工休假照顾父母。
他称,德国希望在劳动力市场上,55-64岁人群的就业率能提升30%。这需要健康医疗领域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得到完善,如满足老年人护理和照料的需求,对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行业的薪酬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另外,还需要提升老年人的数字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撰稿 财新记者 赵宁)
--背景信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旨在“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今年迎来了第20届。自2000年创办以来,为推动中外发展政策交流与国际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郭丝露 64255855-8014 guosl@cdrf.org.cn
刘 阳 64255855-8031 liuyang@cdrf.org.cn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茹 玉 64255855-8026 ruyu@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