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APP下载   |   English   |   注册   |   登录
时间:2019年3月23 - 25日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分组会(IV)会场四:塑造绿色发展动能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于2019年3月23-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23日经济峰会,下午分组会(IV)会场四讨论的题目是“塑造绿色发展动能”。本节讨论由荷兰皇家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范伯登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BP集团董事长龙海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和根,科思创集团首席执行官施乐文。


在此节的讨论中,赵英民介绍,目前中国正进行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倒逼中国经济向更清洁、更节约的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明确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倒逼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强化散乱污企业落后治理,依法整顿关停违法的、排污严重的企业。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他也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未来生态环境部将在四方面发力:一是加大环境治理体制的改革,继续实施中央环保督查制度,推动环保管理和综合执法制度的改革,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体系。二是加大绿色技术的创新,加强制造业绿色技术的研发,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绿色投入。四是严格环境监管执法,完善法规标准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建立公平公正、绿色竞争的环境法制体系。


龙海歌则指出,目前能源行业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在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努力减少排放,让能源变得更清洁、更高效、更环保。在未来20年,能源需求将增长1/3左右。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主要因为中国有坚定的决心,制定了一系列环保行动计划,且有强制的执行力以改善空气质量。未来要推进低碳转型,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全球的合作至关重要,这需要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各方需秉持开放态度、与时俱进、快速学习,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的全部的潜力。


杨华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挠的全球大趋势。加大清洁天然气供应是推动环境治理最现实的选择;推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是实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关键举措;推动传统能源企业绿色生产,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重要路径。中海油将继续在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方面发力,探索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并将海上风电作为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点之一。


戴和根指出,中国“富煤、贫油、少气” 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也制约了中国的绿色发展转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主要发展路径仍是能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尽管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过目前能源利用率仍然偏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偏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他建议,创新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改革经济环境治理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通过供给侧改革,引入环境成本核算机制,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同关系;通过进一步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同时,加大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并通过提高工业生产水耗、能耗和资源消耗的准入门槛,大力推进绿色能源技术使用,鼓励工业领域的跨境整合,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总体利用效率。


施乐文认为,目前升级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并加大对天然气的利用等措施,都是非常正确的。他建议,以比较合理的成本获得LNG等自然资源,有竞争力的价格才能够保证LNG未来可以在全世界广泛使用。此外,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并建立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在施乐文看来,化工行业不仅能够产生能源,也可以为风能、太阳能、楼宇保温层、汽车等多个行业做出贡献,提供轻量化产品。从化工行业出发,需要利用所有知识,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闭环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碳足迹,同时要更好地利用废弃物产生能源,实现循环发展。


(撰稿  财新记者 罗国平)


--背景信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旨在“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今年迎来了第20届。自2000年创办以来,为推动中外发展政策交流与国际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郭丝露 64255855-8014 guosl@cdrf.org.cn


刘 阳   64255855-8031 liuyang@cdrf.org.cn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茹  玉 64255855-8026 ruyu@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