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斯特恩】中国、世界和未来十年:发展更好,气候更佳
执行摘要
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的角色;下一个十年的紧迫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体系重组并开放建设以来,全世界首次产生了真正的全球议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联合国,2015年9月)和控制气候变化(巴黎,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5年9月),每个议程所设定协议均已获得190多个国家的拥护。下一个十年,即20年代,重点着眼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将对规避气候变化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将对由20国集团确立的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任务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为这一全球议程的确立做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贡献;在其实现过程中也需扮演关键角色。
要想实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气温增长控制在“大大低于”2摄氏度的目标,全球排放量须在接下来几年间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并在2030年前较现在降低20%左右。在接下来15年内,全世界基础设施将基本实现翻番。如果各国继续按照现有模式兴建会造成污染的基础设施,则会使世界陷入困境:巴黎目标实现无望,同时,城市无疑将遭受严重污染和拥堵,生态系统遭受难以修复的损害。这样只会对未来造成危险和破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增长和扶贫。
无论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层面,变化和改革都迫在眉睫。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排放国(尽管并非按人均计算所得),已经开始采取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中国的大国规模,因飞速发展而享有的杰出榜样身份,以及不断增长的境外投资均明确显示了中国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尽管中国还将继续保持大国身份,但排放量仍然约占全球1/4,我们必须明确这是对全世界负起的责任:正如中国强烈倡议的那样,开放、国际化和合作已经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下一发展阶段以及全球议程实现的核心
一带一路倡议(BRI)将在中国向服务、高端制造、加速创新和高技能劳动力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以历史中旧有的贸易链为基础,可促进欧亚、中东、非洲和美洲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强化贸易和金融关系。随着生产力和工资的逐渐提升和随之而来的“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的生产结构也向服务部门和高科技强势转型。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在低成本制造领域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大,世界发展逐渐减缓,且更具竞争力的低成本国家也在不断崛起,来自国外低成本制造业的机遇正逐步减少。有鉴于此,与内部结构主要变化相关的对外投资开始成为重点。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符合中国战略逻辑的下一步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有潜力成为伙伴国家和全世界强劲、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只有将投资管理与健全的环境气候标准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潜力才可以实现;如违背这一原则,将不仅对全球议程造成损害,还会造成未来世界发展和扶贫领域的巨大危机。如果中国试图在伙伴国家推动重污染能源或交通系统领域的投资,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如投资接收国遵守全球议程,那么投资还将极易受到这些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过时的污染资产不断增多。在伙伴国家推行的政策会对全世界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向这些国家进行投资并希望投资获得成功,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向清洁技术和具备高效性、前瞻性的能源气候政策转型。这一方面是由于强有力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投资开辟了丰富的新机遇,中国也在其中发挥了强大的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国意识到使用化石燃料发电所促成的增长将为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破坏性的结果,比如数百万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有些损害代价极大,且不可逆转。在这一领域,中国已获得实质性的教训;中国有能力,且也已经将这些教训转化为宝贵的经验,供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家,乃至许多富裕国家参考。
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可将在中国国内倡导的新型增长模式推广到全世界。70%针对基础设施的新投资将由中等收入国家承担。这类投资的可持续性不仅将对这些国家的包容性增长,还将对整个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营造安全的世界;它还是打造并深化中国强烈拥护的以原则为基础,负责任的开放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伙伴国家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投资清洁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伙伴国家提供大量潜在利益。首先,通过贸易枢纽和交通网形成的互联互通可促进与中国不断变化的价值链和全球新兴市场的接轨。第二,基础设施更新还可加强国内一体化,进而促进专业化和高端经济增长。第三,这类投资可促进的资源和能源效率还将是增长和减排的有力来源。第四,它可以促进合资企业从中国向外输送技术的可能性,能够提升伙伴国家的技术。第五,基础设施可在实现健康、教育、性别和城市目标,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些均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核心任务。第六,对于一带一路沿途的许多国家来讲,获得可靠的、负担得起的清洁电能仍是一项亟待满足的重要需求,也是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键要素)。
尽管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这还不够。改善公共服务和教育,以及有效的公共行政,都将对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先进基础设施和新型贸易纽带的潜力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政策、投资和改革又将影响并提升基础设施投资的质与量。通过财政改革来鼓励清洁增长,维护财政可持续性并减少贪污腐败,将成为核心措施。国家和地方税制改革议程可提高收入,降低业务成本,并减少财政和宏观经济发生失稳风险。除了技术共享以外,中国还可利用其制度、财务机制和实践来帮助贸易伙伴有效改进整体落实和治理,培养制度能力并强化责任管理。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通过协助建设清洁、包容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而对良性公共政策做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促进伙伴国家的持续增长和长期扶贫。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可持续性。
中国下一阶段:国内改革和调整资金组合可促进中国国内外可持续增长
中国结构和财政改革是制定中国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这些改革还将为伙伴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提供重要的相关经验。当然,这类改革存在许多重要方面。我们根据上述基本经济逻辑,主要关注3个宽泛的行动领域:(i)对服务经济和高科技经济进行重点战略投资,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城市;(ii)对人和人力资本展开投资,对工作和活动的迅速、合理转型进行管理 ;(iii)地方公共财物和服务改革,实现强劲、稳定、具有创造性的城市和地区。
明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开展可持续投资,促进动态创新
中国正迅速重组,向服务导向型高科技经济、温室气体减排和清洁环境转型。组织内部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改革成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中国城市已饱受空气质量污染和严重拥堵的困扰。上述投资与改革将帮助中国城市提高生产力,保持并吸引高质量劳动力,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创新动力中心。
投资增长/劳动力/技术进步
中国目前正在探索的可持续清洁增长模式,需涉及多种不同技术和产业。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逐步淘汰低效和污染活动。换言之,这是一场涉及实质性换位的主要转型。在投资和管理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加倍谨慎;这已作为当务之急,获得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2020)的明确认可。新型增长模式为与服务、高科技、创新和可再生能源投资相关的高技能工作就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这就需要对教育和培训开展强劲的持续投资。可通过将投资人民生计作为再教育和再培训的一部分,对这一转型所引发的部分社会-经济结果进行管理。无论如何,总会有一些人感到难以把握这类新机遇,直接收入支持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合理转型”的一部分。中国如何管理下一发展阶段发生的深刻变革,将为其它许多国家提供重要经验。
地方服务供应和税收
中国现有城镇中,有一大部分已经历了迅猛的增长,它们的强化、稳定和改革,离不开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新“枢纽”的维护,以及私营部门在内部和国际走廊上促进生产就业转型的活动,也离不开它们。这类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效果将取决于地方管理和创意。“自源税”(Own-source tax)是锚定开支、提供收入来源、确保在不形成负债和风险的前提下获得可持续信用并为私营部门提供信号的关键要素。如果不重视地方公共财政和服务,脆弱的地方财政将持续不断地引发危机。如没有明确的鼓励机制,从根本上缓解拥堵、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许多城市将成为,或继续成为生产力低下、不健康、没有吸引力的居住和工作地。
结论
中国在发展全球可持续增长议程,管理气候变化领域,一直并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向可持续经济目标明确而深思熟虑的转型,以及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提供投资的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完善,都对实现议程,即全世界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与扶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中国在当前10年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管理气候变化方面所处的领导地位,在下一个10年,中国还将继续担任推动21世纪新型增长的领袖。
中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坚定拥护国际主义和开放,同时引导其对外投资流向可持续基础设施,在建设强劲、可持续的合作性国际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国内改革、海外投资和国际领导地位,中国有能力将全球政策和投资与全球经济低碳化的迫切需要相结合。
中国的内部改革议程不仅对下一阶段发展和世界健康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还可为伙伴国家提供许多经验。中国促进可持续投资、健全政策和强劲投资环境的措施将对伙伴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包括技术投资和换位管理。20-30年前,中国还在进口技能、技术和金融工具;在下一个10年里,中国的技能、技术和金融工具将大量地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对抗贫困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克服自然资源和环境挑战,为共同富裕提供机遇等方面,全世界都需要中国国内和一带一路沿途的增长经历。对于新型投资和创新领域,尤其是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的行动紧迫性和丰富机遇,目前的了解还够不充分。这一点亟待改变。在新的征程中,中国无疑还将担任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