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度谈:改革,中国做对了什么?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0.36万亿,占世界经济比重为1.8%。现在已达到82.7万亿,占世界经济比重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种持续的进步不能归于运气。那么,到底中国在过去四十年里做对了什么?这些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何借鉴的价值?对中国未来的改革有何启示?
2017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纽约大学教授,2001年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所说,“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发展程度是很了不起的”。林毅夫先生也提到,虽然中国的改革违背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将回望中国改革的历史征程,邀请包括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林毅夫、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三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内的中外知识精英分享他们对于“改革,中国做对了什么?”的认识与理解,敬请期待: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宏观基础、市场环境等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在此情况下,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主旋律之一。
今后一段时间,或有五个较为重大的趋势性变化。一是中国经济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二是传统产业的生产正在逐步达到峰值;三是城镇化将继续深度展开;四是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需求会逐步达到峰值,能源消耗、排放与GDP增长将逐步呈现弱脱钩态势;五是中国经济占全球份额还将明显提升,经济的外溢效应会逐步增强,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会进一步强化。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为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无可更改的背书。如果用最多数人口的日常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一定会被写入历史。当然,伟大成就的成因是复合的,人们对此也常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观点是,正是改革开放大幅度降低了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才使这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
有观察家以为,“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竞争力的根本。对此我的问题是,改革前中国劳力和其他要素的价格更为低廉,为什么那时候并没有影响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更深入的分析表明,知识扩展才是中国经济成就的基础。不过若问,为什么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国人对知识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答案是,改革激发了中国人掌握知识的诱因,而开放则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本。综合起来,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优势、改革开放显著降低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迅速积储,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其中,制度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是中国经验的真正秘密。
30年来中国的经验的确证明,未来绝不是宿命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被实践证明做对了的事情,继续推进尚未完成的改革事项,未来的历史将有机会再次证明人们关于中国的乐观断言。
早在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如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处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双轨制改革、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中国很快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中国的奇迹并不是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来发展的,而是充分利用了后来者优势。亚洲四小龙也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来发展,而那些按照华盛顿共识来进行私有化改革的国家都经济发展缓慢。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理论和经验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似性;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根植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条件,这与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同,因此发展中国家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创建适合自己的发展理论。
即使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放缓,也依然看好中国的经济转型。经济改革就像做投资,付出代价才有收获。持续的经济改革对任何国家和经济体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收益。中国经济肯定先要经历衰退减速,然后才能够强大,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收获改革带来的利益。
站在全球角度看,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保持着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国家过渡的阶段。中国的发展程度毫不夸张的说,是很了不起的。过去也有一些国家曾取得像中国一样的成绩,但是经济规模要比中国小得多,而且内部复杂性也不如中国。
大多数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经济增长停滞,停滞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中国已超过6%的增长速度,和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非常好的速度。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进展顺利,这意味着企业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不然他们就会被其他的企业所取代了。第二,人力资本在经济中也越来越重要,我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这样他们能够继续在社会中发挥好作用。第三,创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发展早期的阶段往往是进口其他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引进他们的智力资源,复制他们发达国家的做法,但到了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过渡时,要维持比较高的增长,必须要进行重大创新。第四,创业也非常重要,过去需求没有这么大,大家收入比较低,不需要很发达的服务经济,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顺序和速度方面进行的谨慎安排,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关键原因之一,同时开放程度也是基于资本市场的自由化。事实证明,许多国家过快地完成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后,就面临了很多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一样。
现在,中国很好的管理了其参与全球化的进展,因此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中国更加成功地避免了很多非常不利的结果,包括限制工业化失业率的上升和经济的失控。斯蒂格利茨表示,事实上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认为开放只是实现发展的工具和渠道,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中国的开放战略使得中国取得了发展上的成功,那么中国未来改革当中该如何开放,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中国占全球GDP的份额从1980年的2.3%增长到2016年的17.8%,中国的经济复兴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中最令人瞩目的故事,而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必将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1976年以来,中国始终在“寻路”。中国曾在此前彻底抛弃自己的过去,现在则在将自己的历史传统与当前情况相结合,古为今用。中国领导人也会引用亚当·斯密“有形的手”“无形的手”,这体现出中国的开放。在我看来,中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在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道路。我对中国“寻路”成功有信心,它务实而不咄咄逼人。
议题预告
第十九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将于2018年3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在论坛的经济峰会上,专设关于“改革,中国做对了什么?”的深度对话环节。届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三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将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敬请关注。
资料来源:
【2】林毅夫:中国改革违背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什么还能成功?观察者网:http://www.sohu.com/a/203459867_115479
【3】周其仁:2018,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做对了什么;
【4】前美国财长劳伦斯·萨默斯谈中国:改革没有“万能药”,北京日报;
【6】斯蒂格利茨: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要谨慎环球网:http://finance.huanqiu.com/data/2014-03/4924227.html
【7】彼得·诺兰:“世界在变,而中国是最重要的变化”环球视野:http://www.globalview.cn/html/zhongguo/info_20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