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English   |   注册
时间:2017年3月18 - 20日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学者报告 企业报告
返回 企业报告 列表>

【波士顿咨询公司】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摘 要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经济体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导形态。京津冀地区覆盖中国2%的国土面积、8%的居住人口和10%的经济总量,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以及北方经济的核心区域,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潜力。发达国家经验证明,邻近都市圈通过差异性产业结构互补和多元化生产要素流通能够扩大区域间协同效应,实现整体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推动所在城市群逐步发展成为引领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的全球性支柱。区域内各级城市在发展中形成各自明确而独特的定位,主核、次核及中小型城市构成完整梯度结构,分工协作,能够使生产要素的形成和聚集与生产效率的优化和提升交互构成良性闭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间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城市群分散无序建设和产业的同质化发展在造成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不足,产业集群合作共赢机制缺失,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条件受限均制约了城市群释放其潜在的能量,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京津冀地区在中国众多城市群中具有特殊性,也有典型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破题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首都经济圈的整体活力,一方面也将为崛起中的各大城市群提供范例借鉴。


基于对京津冀城市群的调研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可比案例的对标研究,本报告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支撑机制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并提出了改进和优化调整建议。在基础设施方面,京津冀区域在城市圈连通性提升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与领先城市群相比仍然有显著的差距。在地方利益博弈的驱动下,区域间交通网络存在显著缺陷,与大量的公共投入不尽匹配。在产业发展方面,与国际领先城市群以都市圈为单位形成差异协同的产业格局相比,京津冀城市间过大的产业极差导致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受阻,北京、天津的生产要素资源并未充分外溢转化为河北的生产力。在社会发展方面,京津冀公共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和协同的显著不足是要素资源流动不畅的重要原因。在支撑机制层面,顶层设计仍有待进一步细化下沉,而市场自发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在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城市界限和政策藩篱,改善连通性,推动多形式、多主体的跨区域合作;在公共服务方面,借鉴国内既有经验,逐层打破行政区隔,降低要素流通障碍;在机制层面,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差异化角色和作用,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组合提供变革推力,一方面通过鼓励引导私营部门参与增强发展活力,从而实现全域发展的实质性、全面性、持续性突破。



 
下载附件: BCG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