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切实加强环境治理 返回论坛简报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于2017年3月18-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19日大会第四单元的议题是“切实加强环境治理”。本单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主持。发言嘉宾包括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陶氏化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利伟成,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凯飒,IBM公司董事长、总裁、首席执行官罗睿兰。
在本节发言中,陈吉宁说,在各国现代化及其之后进程的不同阶段,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表现形式会有很大的不同,但这种挑战是长期的深刻的,并对各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携手应对、分享知识经验和智慧,共同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安全。
陈吉宁强调,中国对解决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决心是坚定的,政策导向是清晰的,行动是坚决的。从绿色发展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优化,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化解粗钢过剩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68%下降到2016年的62%,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第一大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落实,13个省份划定或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
陈吉宁指出,从环境治理看,中国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环境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既是世界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也是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他透露,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30%以上,全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平,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的最高点30%左右下降到7.2%。
陈吉宁从五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在加快推进解决环境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通过环境管理转型和创新提升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系统化。陈吉宁解释,这是指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流域、区域、地上、地下、陆地、海洋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系统化包括管理体制的整体化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化。
二是科学化。陈吉宁称,我们将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特别是强化科技与管理决策的深度融合。以环境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带动多学科交叉和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集成,强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导向。我们也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同其他地区及跨国企业的环保科技合作。
三是法治化。陈吉宁表示,中国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取得明显进展,各项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他还透露,要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的垂直管理改革,加强环境检察执法能力建设,目前已有九个省市组建了环境警察队伍。
四是精细化。就是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环境管理方式,将区域流域污染类型进一步细分,落实到控制单元和网格,将各级责任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
五是信息化。陈吉宁透露,就此,未来将在环境保护中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和融合。目前,环保部正在实施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国的环境监管执法、环境质量和重点企业在线监测、环评审批和管理、重污染天气应急会商和应对等管理平台。
利伟诚说,一个国家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我们相信监管对于健康和环境健康都至关重要,我们用智能的方式来进行监管,就可以找到环境和经济增长共赢的出路。
利伟诚介绍,在美国,监管成本已经成为社会的痛点。从2009年开始,联邦政府出台了600项新的监管条例,对企业带来了7000多亿美元的监管成本。具体而言,每项规则的执行每年成本都高达1亿美元。他指出,如果没有科学的基础,监管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成本。从而抵消他本应带来的环境和其他方面的收益。
在阐述进行监管改革的必要性的同时,利伟诚强调,也要多去听取被监管企业和个人的感受和意见,用创新的方式开展工作。他建议,对大气、土壤、水都要实现零排放,是在化学品的供应链中完全可以实现的,中国可以逐步把相关技术尽快引进中国市场,从而很好地分析化学品的风险,更好地更科学地进行化学品管理。他称,应该遵照全球最高的标准来开展监管和执法工作,使得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凯飒则对中国政府的环境保护规划表示了赞赏。他说,中国的这个规划是很合理的,里面提到了,到2030年把GDP的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减低60—65%,问题是这个目标如何达成?凯飒表示,通过投资于高效能的、数字化的技术是可以实现上述目标的。他说,德国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跨国公司也正在纷纷助力中国的变革。
罗睿兰在发言中介绍了IBM在中国的一个名为“绿色地平线”的环保项目。这个在几年前和北京市环保局合作的项目,是用物联网在这个城市里装一些传感器,同时用一些预测型的分析工具做污染的预报,让空气质量的预报更精准细致。她表示,这样的预测能够让环保官员采取一些措施去预防空气的恶化,并对空气的治理提出预案。
罗睿兰介绍,目前该项目覆盖城市扩大了4倍,同时为367个中国的大中城市提供预测。具体操作中,通过以卫星为基础的排放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空气质量地上采集的传感器数据,来帮助政府官员更好更有效地跟踪污染以及源头。
罗睿兰透露,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显示,大概有80%污染是由20%的污染源排放的,找到这样的源头,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监管和制定预案,追踪污染源,甚至在发生污染之前就能够采取一些行动。她表示,我们现在看到北京的污染已经可以较为精准地锁定源头,同时迅速地提升空气质量。“我们可以看到2015—2016年微颗粒物污染物的排放已经下降10%了。”
(撰稿 财新记者 任波)
--背景信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旨在“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今年迎来了第18届。自2000年创办以来,为推动中外发展政策交流与国际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媒体联络—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都 静 64255855-8054 dujing@cdrf.org.cn
史雅帆 64255855-8195 shiyf@cdrf.org.cn
夏 天 64255855-8086 xiatian@cdrf.org.cn
朱美丽 64255855-8204 zhuml@cdrf.org.cn
--电子版阅读—